温州车主姚先生的车最近多了张醒目的贴纸——“别碰我,修车没件”。不是耍个性,是真没法子:2019年花10多万买的威马新能源车,如今成了“麻烦制造机”:小电瓶坏了换一次要六百块,车窗升降器修三次还卡,最揪心的是续航从520公里跌到200公里,却找不到能读故障码的地方——威马早破产了,4S店关了,客服电话打不通,当年的质保承诺成了张“空头支票”。

姚先生的遭遇,是百万“烂尾”新能源车主的缩影。2025年上半年,新能源汽车销量破693万,渗透率超44%,可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,是一批车企的“退场潮”:威马、哪吒先后进入破产重整,近十年已有30家新能源车企黯然离场,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,还有数百万辆“没售后的车”。

台州的哪吒车主王女士更愁保险:她的车能保交强险,但商业险要么涨保费要么降保额,三家保险公司都没给准话。“有一家说可以考虑,但得提高保费——毕竟配件难找,理赔时容易起争议。”王女士说,没商业险的车像“半裸奔”,她现在都不敢开这辆车上路。

修个车,咋就这么难?宁波新能源维修店老板李振中算了笔账:传统燃油车的机械故障好解决,但新能源的核心是“电子+数据”——没有车企授权,第三方维修店连诊断仪都接不上,更别说读故障码、分析数据流了。去年上海有俩修理工擅自篡改电池系统数据,被判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,现在没人敢碰这“红线”。

零件也是个大问题。路桥汽车城的林荣辉说,新能源汽车个性化强,专用零件多,车企一倒,供应链就断。“关键零件都是车企找特定供应商拿的,停产了就没渠道,平替件少得可怜,有的车主为找个电池模块,得翻遍二手市场。”

新能源“烂尾车”困扰百万车主

更缺的是“懂行的人”。2024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,可专业维修技工不到10万,很多师傅只会修燃油车,碰到新能源的电子故障就懵——你让他读电池数据流?他可能连诊断仪的接口都找不到。

中消协最近的报告戳中痛点:车企倒闭后的售后无保障,已经成了汽车投诉的“重灾区”。某汽车论坛里,“烂尾车互助群”有上万人,大家互相传维修渠道,有人说“找二手市场拆件”,有人提醒“别乱改系统,会犯法”,还有人晒出“修一次车花了三千块”的账单,底下一片叹息。

不是没解法。有人建议设“售后保障基金”——车企卖车时按比例交一笔钱,一旦退市,就用基金接管售后;有人说要打破技术壁垒,让停产车企把诊断系统和零件供应商信息共享给第三方;还有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:买车别光看续航和颜值,得问清楚“售后能保多久”“有没有合作的外包服务商”,最好把这些写进合同里。

姚先生最近在车主群里找到了个“能修威马的店”,老板说能从二手市场拿零件,但得等半个月。“就算等,也比没地方修强。”他说,现在最盼的是“行业能有个兜底的办法”——不然下次换车,他肯定选“售后稳当”的牌子,“再便宜的车,修不了有啥用?”

新能源汽车要从“规模领先”走向“品质领先”,得先把“售后兜底”这件事解决好。毕竟,一辆车的“终身保障”,才是消费者最实在的安全感。当车主不再为“车企倒闭”担惊受怕,不再为“修车无门”焦虑,中国新能源车才能真正走进“品质时代”。

新能源“烂尾车”困扰百万车主